【伸度分析】說好不哭,卻欲哭無淚!

裘爺-李亦伸
發表於 2019/09/26 15:00
14,984次點閱
0 人收藏
收藏
追蹤籃球筆記IG 看更多即時影片 >

圖/中華籃協



文/李亦伸



最近跟幾名SBL球員聊聊近況,一是關心他們,二是了解球員心態和心境。我的深刻感觸是:說好不哭,卻欲哭無淚。


一名國手級球員現在還沒有找到他的球隊,因為達欣解散,璞園、裕隆都網羅到他們想要即戰力球員,台銀和台啤、九太科技三支球隊也在自由市場找到球隊需要人手。基本上SBL現有五隊也不太需要挑選新人,因為選來了也用不上,就算能用,可能也要養2-3年以上,乾脆不選。


另外一個原因是「球員供過於求」。每年從大學畢業的球員太多,籃球市場太小,球隊變少,產業大幅滑落,企業球隊球迷媒體大家都沒有信心,加上大陸旅外球員、老將佔據很大人氣和位置,田壘、林志傑、楊敬敏、陳世念、李學林都回歸,壓縮年輕球員空間。


接下來台灣第一中鋒曾文鼎應該也會返台,市場沒有做大,新人更多,老將堪用,年輕球員大多只能迫於形勢轉行或轉業。


另一名面臨談續約的國手告訴我,「台灣籃球產業不好,市場不好,我的續約條件和談判也不順利,年輕球員肯定更沒機會,這很慘…」。


他說到重點,台灣籃球走到這步田地,職業化重建無路,球隊更少,市場更糟,聯盟和品牌形象下挫,人氣老將、旅外球員搶走未來2-3年最重要資源和合約,最有天賦和人氣的新人不是去大陸職籃CBA、次級聯盟NBL,就是直接跳過選秀去富邦、夢想家,台灣籃球完全走調。


這是好事還是壞事,我也不好評斷,這也不是對錯問題,因為每個人各有看法和立場。


年輕球員沒有未來也失去打籃球願景,待退老將還是可以靠著人氣和知名度,佔據有利的位置和未來,企業球隊只能跟過去10年一樣堅持的打下去,不計代價付出,繼續把籃球當做慈善公益事業在投資。


台灣籃球不爭氣,未能順利凝聚重建走上職業化,產業沒有重建,組織結構+執行力決策未能改變,大家看重的都是眼前形勢、熱鬧,操短線的結果,也可能在未來2-3年看見影響。


台灣籃球市場現況是「隨人顧性命」,有約就簽,有路就鑽,有最後餘光就好好利用,有比賽就打下去,企業球隊還是在付出、燃燒,但整個籃球和市場會不會好起來,誰來為年輕球員創造舞台和未來,台灣籃球究竟該如何提升、定位、建構、改變,也沒有人在意。


夢想家繼續在ABL東南亞職籃聯盟努力衝刺,他們充滿熱血和凝聚力。


富邦也在ABL開創市場,打造屬於企業和理想的主客場熱鬧形勢。


SBL超籃剩下五支球隊隊繼續堅守SBL平台,企業同樣在付出,這很不容易。但眼前的市場和形勢,只會更加艱難、辛苦,私人企業球隊未來還能堅持多久?


老球員和老國手幸運的拿到生涯最後2-3年大合約,不幸的只能轉向、退出,尋找教職或另謀出路。


年輕球員舞台更小,選項更少,中生代球員只能自求多福。


最近跟一些國手、SBL球員聊聊近況,那種心境和心情,絕不是「自己的籃球自己救」一句口號可以解讀。自己的籃球自己救,跟「隨人顧性命」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和情境,球員、教練、球迷你們能懂嗎!


說好不哭,但大多數年輕球員可能都想要哭,卻欲哭無淚。

喜歡這篇文章嗎?分享給朋友知道!
追蹤籃球筆記IG 看更多即時影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