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伸度分析】中華男籃歸化球員,最終歸「零」!

裘爺-李亦伸
發表於 2019/10/16 14:00
22,543次點閱
1 人收藏
收藏
追蹤籃球筆記IG 看更多即時影片 >

圖/中華籃協


文/李亦伸



等了兩年,忙了兩年,找了兩年,中華男籃下一個歸化球員還是沒有著落。


我們都知道歸化球員很難找,除了人選、球路、配合度,還有薪水、意願等問題,即使找到一名出色歸化球員,但跟中華隊格格不入,打法、團隊很難融合,也是很可能發生的事。


找歸化球員,除了專業、金錢、尊重、配合度,更需要很多運氣。Q戴維斯運氣很好,他來到台灣得到最大禮遇和重視,中華男籃運氣同樣很棒,找到Q這種可以完美融合一體的歸化球員。這是天作之合,求不來,也不一定用錢買得到。


2019年瓊斯杯中華藍、白兩隊各測試一個,兩個都不合格,也不入流,連SBL都打不上。本周剛舉辦SBL超籃洋將選秀會也來了17個,但沒有一個能用,乏善可陳。


連續失誤和錯判形勢,這不只是專業、技術、能力問題,中華男籃、中華籃協、選才機制、過程決策肯定都有問題。但沒有人需要負責,中華男籃戰力提升和歸化球員之路,最終恐怕還是歸「零」。


對中華男籃來說,Q是最合適的歸化球員「樣版」,但Q的能力和攻防統治力,很難帶領中華隊打進亞籃八強,甚至四強。中華男籃如果要發揮歸化球員作用和團隊效率,就必須要提升戰力和能力規格,只有Q這種能力是不夠的。


舉個例子,上季SBL最佳洋將台啤 210公分中鋒塞瑟夫就是非常理想的歸化球員「樣版」,塞瑟夫是烏克蘭國手,他已經不可能歸化。塞瑟夫有球技、有高度、有籃球智商,而且他不貴,他是一名比Q更有球技質感、攻防能力、身高球員。


但籃球和團隊合作就是這樣,Q+中華隊的戰力和合作,未必會輸給塞瑟夫+中華隊,除了歸化球員個人能力,打法、爆發力(體能天賦)、配合度和默契,每個細節都很關鍵。


儘管塞瑟夫的攻防技術、個人能力、身高、解讀比賽能力都比Q更出色,但Q的爆發力和速度更好,配合度與本土球員磨合更佳。


中華籃協過去兩年都忙著找球技、身高、天賦都比Q更高一層級的歸化球員,這方向沒錯,但手法、經驗、投入方式、選才機制不對。從現實來看,這種球員在SBL都不一定會出現,在日、韓、菲和大陸職籃或許有,但他們的年薪、規格、要求都比原本Q歸化的月薪兩萬美元更高一倍以上。


我們必須要認清現實和實事求是,如果中華男籃能找到一個像Q,或者像塞瑟夫這種能力和規格歸化球員,就是100分,至於他與中華隊本土球員的團隊、默契和融合,能不能產生相乘相加效果,除了歸化球員攻防能力+籃球智商,更重要的是本土球員能力和教練執教功力,每一個細節都要到位。


找歸化球員除了機制、專業、方法、金錢,另外更需要運氣,整合+養成團隊同樣需要運氣和執教功力。


看過今年瓊斯杯測試兩個歸化球員和SBL洋將選秀,不難發現這就是台灣籃球現有格局和狹窄視野,透過這些層級經紀人、人脈、管道,中華男籃和SBL很難在一切都很平凡的選才和管道中找到合適人選,找到突破方式。


政府政策端也忽略專業、細節、層次,完全沒有思考、過濾,直接買單辦SBL洋將選秀+歸化球員遴選,台灣籃球總是做一些令人很難理解又欠缺效率的事情,改變太難,進化更難。


中華男籃歸化球員尋尋覓覓,兩年多來選才、方式、格局、視野、觸角都自我限縮,陷入更困難和困境。


Q戴維斯是第一個中華男籃歸化球員,會不會也是最後一個,這很有趣。


台灣籃球需要重新起步和做出改變,「職業化」是早晚一定要走的路,歸化球員也一直被視為非做不可的重要戰略與決策。


歸化球員選才重新歸「零」,連話題都熱不起來,台灣籃球逐漸走向盡頭…。


喜歡這篇文章嗎?分享給朋友知道!
追蹤籃球筆記IG 看更多即時影片